十月的天坛,秋意正浓。古柏苍劲,几丛秋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画笔尖轻轻落在宣纸上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,仿佛与天坛六百年的历史低语对话。
《书画里的中国》第三季,于近日邀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、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院聘艺术家张晓瑜,在明清皇家御苑,用画笔定格秋阳下绽放的花卉,让观众在实时互动中感受传统书画与皇家园林的碰撞交融。这场跨越屏幕的艺术创作,既是对东方美学的生动诠释,更是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创新实践。
白描,是中国画技法中的一种,指以墨线勾勒物象,不施色彩的一种画法。它要求画家通过笔力的轻重、疾徐、顿挫,以及墨色的干湿、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神韵。面对天坛的秋花,张晓瑜的白描写生不仅仅是对花卉外形的简单复制,更是对其内在生命力的捕捉与表达。
在她的笔下,一片花瓣的弧度、一片叶子的翻转、一根枝干的苍劲,都被转化为纸上灵动的线条。这线条既有书法般的韵律美,又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。白描艺术的难点在于“以线造型”——即仅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、质感和空间感。张晓瑜凭借其扎实的功底,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粗细、虚实、疏密关系,在二维的纸面上营造出三维的视觉效果。她笔下的花卉,既有形态上的准确性,又有艺术上的表现力。
线条的质感是张晓瑜画作中的首要亮点。在她的笔下,不同质地的物体通过不同性质的线条得以表现——花瓣的柔嫩用细劲匀挺的线条勾勒,叶片的厚重用沉稳有力的线条描绘,枝干的苍劲则用干涩顿挫的线条呈现。这种对线条质感的精准把握,使得她的画作在简洁中富有丰富的变化。
构图的取舍同样是张晓瑜画作的精彩之处。面对繁复的自然景物,她并非一味地照搬实物,而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,大胆地进行取舍和提炼。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,使得画面上营造出节奏感和韵律感。
神韵的捕捉或许是张晓瑜画作最为动人的方面。白描艺术不仅要求形似,更追求神似。在她的作品中,花卉不仅仅是一种植物,更是一种生命的呈现。她通过笔墨,捕捉了秋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,表现了它们在秋季绽放的顽强生命力,传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张晓瑜在创作中既尊重传统,又不拘泥于传统。她在继承白描技法精髓的同时,还融入了自己的观察与理解,使得她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根基,又具有时代的气息。此次在天坛的写生作品,通过对画作细节的展开描述,让我们也更深入地理解了白描艺术的魅力。
这场在六百年天坛中进行的写生,仿佛一场古今对话——张晓瑜以白描勾勒秋花,背后红墙碧瓦的皇家建筑群沉默如斯,却又诉说着无尽的历史。《书画里的中国》以写生为笔,北京时间APP借新媒体之力,以直播为桥,通过沉浸式的直播,让观众看到:书画艺术从未远离生活,它就在我们的身边,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悄然绽放。